中国科技被“卡脖子”还在于我们不够尊重、理解和关爱人才

  ,但当前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却大大压缩、挤占甚至是挪用了人才的发展土壤。

  一个有天赋才智和眼光见识的中国孩子,从出生伊始甚至尚在腹中,就要开始承受、忍受和接受父母、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压力和期待。但是,“中国式父母”种种不切实际、超出现实的期待和愿望,无疑是对孩子的折磨和抑制。

  婴幼儿时期有胎教和早教,儿童时期有各种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培训班,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要家庭经济尚可,大多数父母大部分会选择让孩子在小时候多吃苦、多学习。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尽管青春期孩子对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慢慢的开始萌芽和显露,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高压、逼迫和监督的教育措施。让孩子暂时脱离和放弃自身的兴趣爱好,把心思和注意力放在中考、高考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上,尽量在奥赛中拿名次,考试中得高分。

  可是,当天真浪漫的童心童趣,遭遇了枯燥乏味的逼迫式应试教育,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智,又能得到多大程度上的认可、培养和宽容呢?

  诚然,能够在高三复习时心无旁骛、金榜题名,动辄拿到700分以上绝对高分的天才学霸,自然要比那些只能考3、4百分的学渣同学要强得多。但是,在诸如河南、江苏和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每年临近本科分数线分之差,就会淘汰掉几千人。

  表面上看,我国每年有千万高考学生、千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可谓英才汇集、人才济济,可是,这千万年轻学子一路走来,就已经淘汰了更多的聪明孩子,这必须得说是一种损失。况且,即便是这每年的千万学生,进入社会、面对职场,依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赛道效应”。

  比如中小学的百米赛道,可以容纳6个人一起进行百米赛跑,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壮、速度快的孩子,自然会因为出色的体质而一马当先,虽然也有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球鞋打滑、抢跑犯规或是感冒发烧,但是总体来讲,速度快就能跑得快,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如果是跑马拉松,就算是有的孩子起跑慢,被别人绊倒,但总归是能跑在前面,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学业和工作,往往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执行,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进入一个行业,就职一个公司,从事一个岗位,就只是因为几分钟的面试时间。

  所以不难想象,当100个孩子挤在百米赛道上全力奔跑,极少数速度快的孩子肯定能跑在前列,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天资卓越、才智傲人的孩子,不是因为速度不够快,而是因为身体、性格和心理孱弱,被身边更加好胜、功利和耍小聪明的孩子绊倒、挤占,甚至是抢先,从而落于人后,被职位、公司和生活淘汰。

  显而易见,这些被淘汰的孩子有天赋、速度快,却因为有限的考核时间、空间和尊重,被很多其他隐藏和额外的因素影响了选拔和考核的成绩,从而错过了“逆袭”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我们能够准确的看出,不管是百米赛道,还是有天赋高、速度快和排名前列的孩子能获得就职机会的选拔机制,都是相对公平和无可挑剔的。但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的社会,是否给了所有站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和人才,更加公平和充分的时间、空间和尊重?

  刘备“三顾茅庐”,体现的是对人才的尊重;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是给诸葛亮以施展才华和谋略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才有卧龙先生后来的鞠躬尽瘁、匡扶幼主。

  可是,如今我们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从中考高考到博士院士的选拔,无不透露着表面规则的相对公平和选拔方式的“赛道效应”。换句话说,我们确实选拔出了不少天才学霸和杰出人才,但却有更多才华横溢、实干能干的年轻人专业不对口、就业待遇低,生活条件差。

  在中考和高考前,需要全面、长期地考核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不要盲目偏信和吹捧“好学生”,也莫轻易忽视和放弃“差学生”;大学期间,老师、学校和社会,应该给大学生多创造兼职、工作和实践的机会;关键是大学毕业季,乃至招聘和面试环节,社会和企业,要多鼓励大学毕业生早实践、早就业,尽量在工作中发展兴趣爱好和专业所长,尽早尽快地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能力和见识,达到学以致用。

  归根到底,想要更好地发现、培养和利用人才,就不能总是以高考成绩、学历水平和知识技能去看待一个人。作为父母老师、学校企业,我们既应该尊重和支持在各项考试选拔中的优胜学霸,也应关爱和理解在“独木桥”和“百米赛道”上没有发挥出自身实力,遗憾落败的可造之材。

  因此,中国科技被西方国家屡屡“卡脖子”,不是因我们的人才太少,而是因我们还不够尊重、理解和关爱人才。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