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男子以七把老虎钳2000元资金起家如今拥有十几家子公司!

  镇海第一个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合资的非公有制企业;镇海第一个建有ISO质量认证体系的非公有制企业;镇海第一个全方面实行职工“五金”福利保障的非公有制企业;镇海第一个建立党委的非公有制企业;

  华通集团,这个在我区享有许多个“第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镇海民营企业的前列,离不开董事长郑绍琪的高瞻远瞩、商海弄潮。用华通公司一位员工的话说:“郑绍琪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断,成就了华通的今天。”

  郑绍琪,男,1950年10月出生,浙江镇海人,1969年4月入党,现任镇海区庄市街道光明村党委书记。1982年以七把老虎钳2000元资金起家,成立宁波华通电器成套设备厂,现为宁波华通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6年,担任镇海区庄市街道光明村党总支书记。2011年12月,带领光明村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至今担任光明村党委书记。

  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郑绍琪是企业家中的“草根阶层”,是一个农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在他身上,很可以感觉到那种浙江企业家的勤奋、聪明、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劲。

  郑绍琪从来都不介意自己的农民出身,而且引以为荣。他是抱着“我们是农民,但咱们不可以只靠泥土来致富”的信念。1982年11月,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宁波华通电器成套厂(即宁波华通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创业时,只有2000元资金。7把老虎钳和10来个职工的“作坊式”小企业,开始生产低压开关。20世纪80年代,资讯远没有如今发达,郑绍琪把产品做出来后,就想着如何把它销出去。而那时一些政府部门、国营大企业,对乡镇企业产品有怀疑态度,很不好销出去。于是,郑绍琪拿着样品、订单到宁波一些大单位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不知吃了多少个“闭门羹”,也不知流过多少血汗。

  郑绍琪说,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年代,人家都选用国企的产品,就是选用非国企的产品,也是选有知名度的、质量过硬的,我们“小儿科”企业的产品,谁也不愿意订购。通过给客户免费试用、上门安装等独特服务推销方式,终于感动了“上帝”,宁波有几家大单位答应使用我们的产品,当时那个高兴啊,不能言表,简直就是手舞足蹈。

  就这样,郑绍琪和他的伙伴们认准一个信条: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做人。在郑绍琪带领下,企业以诚为本,兢兢业业,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以良好的经营信誉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华通的发展是依托市场,紧跟市场,郑绍琪把市场当作企业的生命线。当然,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的人毕竟是少数,而郑绍琪就是这里面一个。

  1982年11月,宁波华通电器成套厂成立。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企业已经小有成就。1990年,当我国的开关柜生产还普遍采用油断火花工艺时,郑绍琪就通过一些信息渠道得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用依靠真空来消灭火花的无油化真空工艺,他很快意识到这将是国内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

  “先人一步”就是制胜法宝。于是当年年底他就不惜花费巨资,不但引进了国外的无油真空工艺,还带领公司技术力量,按照我国的标准改进了这套工艺,新的ZN17-10系列真空断路器正式问世。一家普通的乡镇企业迈出了高低压电器配套领域划时代的一步,这在当时令中国电业界和电机界都吃惊不小。

  就这样,在郑绍琪的带领下,华通的销售额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头7年里快速攀升:1990年出售的收益仅为415万元,到1997年已突破2亿元,年均递增幅度为80%。

  郑绍琪在市场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经过几年的历练,他逐渐确立了自己企业的发展方针:一品为主,多品开发;一业为主,多业开发;本地为主,跨地开发。华通在起步时只有低压开关,1986年搞起了高压开关,随后又在2000年上马了110KV以上的超高压开关。华通在走上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中,逐步开拓了营业范围,从电器开关行业发展到机械、房地产等行业,组建了一个拥有11个子公司的集团企业。

  华通集团是我区第一个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合资的非公有制企业,众所周知,这样做才能够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郑绍琪不仅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华通公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技术创新方程式:“引进-消化-吸收-国产”。

  在这一方程式的指引下,他们与日本东芝、法国施耐德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合作,来保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华通集团又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沈阳变压器研究所等多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实施技术挂钩,推进企业的技术消化与创新。

  华通从日本引进了一套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只适用于10KV的电压。郑绍琪认为这一技术还有潜力可挖,于是他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地研究琢磨,最终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创新,使该产品能够适用于35KV的电压。原国家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得知这一消息后半信半疑,专门来到华通实地察看,最终他被华通在这一技术攻关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业绩所感动,挥笔写下“全力创新,争创国际水平的国产设备”的字句寄语华通。

  上海宝山钢铁厂一二期工程使用的高低压开关都是进口产品,1993年,国家为了节约外汇,决定将上海宝钢三期工程真空开关配套项目交由国内公司制作。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消息传到郑绍琪耳中时,他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这个“绣球”。

  但当时时间很紧,郑绍琪手中一无配套项目的设计图纸,二无国内开发成功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可供借鉴,如何着手去争取这一个项目呢?最后他调集公司科研人员,现场测绘,经过60多个日夜的艰苦努力,全套图纸终于出来了。1994年底,VU-10双层真空开关柜终于以其过硬的品质,通过了国家级新产品型式试验,为上海宝钢第三期工程配套。

  企业的发展靠人才来推动,这一点,郑绍琪在建厂之初就非常明确。他说:“没有人才,华通不可能研发出那么多获得国家认可的新产品,不可能20多年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这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但1995年的一件事,让郑绍琪的人才观发生了变化。当时因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他从国外引进了2名专家,这2名专家都才20多岁,可他们在技术工艺方面可完全独挡一面。在一次玩笑时,其中一个专家说:“你们的大学生都是‘秀才’。”当时大家一笑而过,可后来郑绍琪从中品出了味道。他开始意识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既有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便形成了他以后的“秀才+鲁班”式的人才观念。

  目前,华通集团已经引进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中专学生270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华通注重对秀才们动手能力的培养。郑绍琪说:“华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会为每位在这里施展才华的人才搭建一个最适合他们的平台,让他们可以不断历练自己,提高个人。”

  引才容易留才难。为了可以留住人才,华通集团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造宿舍楼,为公司员工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郑绍琪还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凡是在华通工作一年以上的职工,都能够轻松的享受“五金”待遇。郑绍琪说到做到,仅此一项,企业每年都要支付420万元的“五金”费用。郑绍琪对此一点都不心疼,他认为这钱花得太值得了。

  现如今,拥有几亿资产的郑绍琪,却依然生活得十分俭朴。他常对身边的人说:“纵然良田万倾,也是日食三升;即便大厦千间,也是夜眠八尺”。郑绍琪的座右铭有“四不忘”:不忘老,不忘小,不忘穷,不忘残。多年来,他为社会捐款捐物数百万元。

  镇海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老年书画社、庄市街道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郑绍琪年年都会为这些单位捐款。

  2003年,郑绍琪一笔就签下了30万元的捐款协议,在区慈善分会举办的为老年人摘除白内障的“复明行动”中,他积极参加,并派专人参加慈善分会的治疗跟踪。

  为了让残疾人能够生活自立,他还投资600多万元办起了一家塑机厂,解决了52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他还积极向本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定期捐助,并一人包下了多名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