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强服务优环境抓发展 加快建设“两地一心”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 (杨勇)近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建设科创高地、产业高地、城市之心,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理念,围绕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加强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有力推动新区直管区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一是深化政务服务“一门进出”。公安、社保、税务等640项区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贯彻“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做好委托、下放事项承接,通过与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市区联办”,协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等“联动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二是推进产业服务“一站通办”。建设绵阳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并进驻政务大厅,实施“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模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准入门槛;设立商标专利受理窗口,将专利预审与商标受理整合为同窗办理,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分别缩短91.7%、83.3%、86.4%;开设知识产权服务咨询窗口,与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绵阳分中心“零距离”互动,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由2-3年缩短至3个月左右。三是集成第三方服务“一窗通晓”。新区政务大厅设立企业服务专窗,除开展政策咨询和申报、诉求处理等相关业务外,集中梳理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86家第三方机构服务产品,为辖区企业未来的发展全过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咨询。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人才供给。制定并发放“科技城新区直管区人才服务绿卡”,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规划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1000余套,2022年新引进各类人才2000余名,其中硕士150余人、博士4人。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产业园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2000家,促进人力资源流动12.3万人次,开展培训3.15万人次。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搭建政府融资担保平台,常态化开展融资问题银企对接会,为优质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匹配资金,2022年辖区公司实现直接融资达到6.14亿元。大力开展金融招引,2022年招引3家金融机构落户开业,新注册3家投资基金,计划投资总规模52亿元。三是夯实载体建设。在现有创新中心、创新基地等约107万平方米各类产业载体基础上,大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建设约100万平方米的“六大百亿级专业产业园”,为开启新赛道、加速产业集聚提供更强有力的载体支撑。四是加强政策兑现。逐渐完备惠企政策体系,出台《加快推进园区高水平发展七条措施》《2022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若干措施》《稳经济促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惠企政策,兑现区级企业奖补资金6260万元,办理退税减税缓税3.25亿元。五是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政企互助联动机制和支持重点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处理问题”活动,研究解决涉及土地、场地、人才、资金等问题200多个。

  全面优化产业支撑。一是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衔接的培育体系,坚持一月一期开展“高企助跑”“成果发布”活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护航员”行动,提供“零距离”“一对一”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对上争取,全年超50家企业获得约7000万元国省市创新融合资金支持,同比增长300%。二是全面拓宽产业赛道。规划产业用地3000亩,布局建设机器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等六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园,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成功入选首批绵阳市特色(专业)产业园区培育名单。今年2月,华为首个行业感知创新基地落户新区,产业投资10亿元,基地将打造三大中心,正式运营达产后,每年可为新区新增工业产值超100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绵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业化、市场化运营,首个项目“医药中间体关键研发技术平台”落户新区直管区。指导15家企业建设省市创新平台,互慧软件、流能粉体等4个省级平台获批建设,九洲空管、帝威等3个省级平台通过验收。支持九洲卫星通信等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

  下一步,绵阳科技城新区将继续深入落实“五市战略”,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打造“两地一心”,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贡献新区力量。(完)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扫一扫,关注我们